眼镜片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眼镜片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全国近140家晚报大咖齐聚南京共商发展大计-【新闻】

发布时间:2021-04-08 05:44:24 阅读: 来源:眼镜片厂家

羊城晚报社长刘海陵

辽沈晚报总编辑徐晓民

乌鲁木齐晚报总编辑张培峰

新民晚报总编辑朱国顺

拉萨晚报总编辑蔡新平

扫描二维码

观看相关内容

这是“晚报界”的年度盛会

老总们桂花香里说“融合”

全国近140家晚报大咖齐聚南京,共商发展大计

中国江苏网讯 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第33届年会今天上午在南京开幕!昨天,全国各地近140家晚报媒体的社长、总编陆续抵宁。中国晚协现有会员单位192家,无论是发行数量还是经营规模,中国晚报界都稳占中国报业的“半壁江山”。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晚报界”也纷纷转型,亮点频出。中国最早的一张晚报、最资深的晚报、海拔最高的晚报……就让扬子晚报记者带你悉数了解“晚报界”的几个全国之“最”吧!

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蔡蕴琦 杨甜子 杨彦 王赟 张琳 /文 范晓林/摄

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点赞江苏新闻工作者

“南京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杰地灵,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张百新表示,江苏广大新闻工作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履行职责使命,为推动江苏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支持,作出了积极贡献。希望江苏新闻工作者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加强队伍建设,努力提升新闻舆论工作水平。

初到南京: 媒体大咖微信 晒起了“南京印象”

社长总编们绝大多数都不是第一次来南京。他们的“南京印象”都有哪些?在昨天的报到现场,不少社长总编都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古都”“山水”“底蕴”成为了社长总编们谈及南京时提到的“关键词”。

“秋天的南京妩媚啊!”西安晚报执行总编程建设感叹。从同为古都的西安飞到南京,程建设在风尘仆仆中感受到了眼前一亮的“不一般”:“南京的秋天色彩更加斑斓一些。”两座古都都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程建设表示,希望能让南北文化交流更加密切。

福州晚报总编室主任危砖黄此番来南京,也算是“故地重游”。“多年之前我来过南京,是个风水宝地,不仅自然环境特别美,而且还是山水结合。”危砖黄表示,自己上一次来南京时,去过明孝陵、雨花台,还曾经在南京大学住过,“南京是古都,历史底蕴深厚。而且,南京还有不少好吃的,如盐水鸭等等。”

洛阳晚报执行总编辑李琦晚饭后从酒店步行去了“南京眼”。作为河西的地标性建筑,夜幕下的“南京眼”让李琦感到十分震撼。“这一次来感觉城市更加现代化了。”步行三十分钟的别样体验,李琦零距离感受了南京,“南京人的文明程度很高,街道也非常干净。”

德州晚报编务中心总监李霞是头一次来到南京,完成年会报到流程后,她乘坐地铁去了夫子庙游览。从德州乘坐高铁来到南京,李霞一出站就感受到了扬子人接待的热情,“从南京南站到新华报业传媒广场的这一路上,我看了看沿路的建筑,觉得南京的建筑风格非常‘潮’,虽然也是古都,但历史文化和现代风格碰撞得非常好。”

从纸开始,向云出发

刘海陵(羊城晚报集团党委书记、社长)

“我和南京特别有缘分,当兵时在南京呆过六七个月,还在八卦洲抗过洪。” 羊城晚报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刘海陵是江苏的“老朋友”了,几乎每两三年就会来一趟南京,“每次都会有变化,梧桐一直很漂亮!”

今年来南京参加晚协年会,刘海陵觉得是一个契机。“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晚报都市报的发展与改革开放密不可分,同时也走到一个时间点思考接下来怎样去创新。晚报协会年会就给了大家一个互相学习、借鉴的机会。”

从纸开始,向云出发,羊城晚报近几年来在融合转型上步履轻快,网、端、微、屏各平台建设都走在全国前列。以“跳出报业谋融合,扎根传媒促转型”的发展思路,羊晚集团已经形成了羊城晚报和羊城创意产业园“双品牌、双平台”。此外,集团还与顶尖的高科技公司合作,已经建立起了自有品牌的“智慧信息研究中心”、推出“羊晚大数据报告”,还合资成立生态型云孵化器平台,联合打造众创空间,将报业转型融入到全新的创意文化产业开拓之中。

刘海陵说,现在是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年代,报纸面对的是技术的革新,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老牌的晚报都市报有自媒体不具备的人才智力资源,深入群众,和读者的粘度更高,有些还已经成地方的文化符号。“我们不应当仅仅做资讯,还应当成为文化的载体,全方位、全链条地拓展。”

创新形式 传播主流价值

徐晓民(辽沈晚报常务副社长、总编辑)

东北,是个有着国民好感的地儿,辽沈晚报就诞生于此。创刊于1993年1月1日的辽沈晚报,早在2002年就入选过“全国报业五强(都市类、晚报类)”,目前是东北地区影响最为深远的老牌都市报。

“江苏有着厚重的历史感,辽宁是老牌重工业基地,两省是对口合作省份,辽沈晚报和扬子晚报也一直是兄弟报纸。”辽沈晚报常务副社长、总编辑徐晓民点赞了扬子晚报近些年的转型,包括紫牛新闻在内的一系列融媒体产品。他表示,近几年辽沈晚报也在主动尝鲜,直播视频、音频、漫画、游戏、H5、无人机拍摄等等,他们都在尝试,但内在的,办报的站位、审美口味的改变,才是辽沈晚报最持久的驱动力。

“在新媒体环境下,主流都市报如何来传播主流价值,辽沈晚报最近几年也在思考、不断创新。”徐晓民说,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辽沈晚报打造品牌的核心要素,辽沈晚报增加了正能量、高品位报道,努力生产“原发性、独家性、原创性”的融媒体产品。在这样的思想引领下,辽沈晚报做出了《寻访辽宁名片》、《温暖2018见证城市文明的力量》等一系列亮眼的策划,用小切口展现大主题,用小人物来反映大背景,赢得了各方赞誉。“用打打杀杀来吸引眼球的时代过去了,把新闻放到大局中去思考,用脚采访、用心交流,才能做出一张都市报新时代的好文章!”

打造品牌效应 强化互联网思维

张培峰(乌鲁木齐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乌鲁木齐晚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

张培峰告诉记者,乌鲁木齐晚报创刊于 1984 年1月1日,分为汉、维两种文版,汉文报头沿用1958年郭沫若同志为当时乌鲁木齐日报所题写的报头,只是另取其手书“晚”字以代“日”字。“用主流声音讲述市民生活,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用新闻力量推动社会进步是我们的媒体责任。”张培峰说,乌鲁木齐晚报是乌鲁木齐市委机关报,它的发行量、读者认知度和社会影响力均占据新疆全疆党报首要地位。“我们现在全力打造乌鲁木齐晚报的品牌效应,重点培养一批名编辑、名记者,开设一批名栏目,提高我们的核心竞争力,逐步形成了由一张政策纸向新闻纸、服务纸的转变,版面差异化定位与视觉识别差异化设计的办报风格。”

“对于晚报来说,我认为这是一个尝试创新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好的发展时代。”面对市场竞争和纸媒逐渐衰退,张培峰告诉记者,乌鲁木齐晚报迈出了数字化转型和跨媒体融合发展的步伐,整合现有新闻媒体资源,强化互联网思维,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入融合。

张培峰介绍,现在的乌鲁木齐晚报形成了三报、两网、两微一端、两手机报的全媒体矩阵,不仅有传统纸媒维、汉两种文版乌鲁木齐晚报和金报,也拥有“新疆网”和“乌鲁木齐在线”两个网站,维、汉两种文版的“手机晚报”,以及“看新疆”、“掌上乌鲁木齐”手机终端等现代新兴传媒。

资历最深的晚报

1929年9月9日创刊于南京 贯穿半部新闻史

朱国顺(新民晚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

新民晚报和南京有着深厚的渊源,1929年,新民晚报正是由知名报业发行人陈铭德等人在南京创刊,原名新民报。此次来宁参加年会,新民晚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朱国顺自然有种“回家”般的亲切。

追溯“最资深晚报”的历史,足以贯穿半本中国新闻史教科书。接受记者采访时,朱国顺划出了两条“重点”。一条是1944年6月,新民报主笔赵超构参加中外记者团去陕甘宁边区采访,此后在新民报先后81天连载长篇通讯《延安一月》,采访毛泽东,写共产党,写真实的延安,让新闻封锁下的国统区人民大开眼界。另一条“重点”来自1945年,新民报重庆版晚刊“西方夜谭”副刊上,首次发表了毛泽东的著名词作《沁园春雪》,并在词后加赞语。当时,国民政府虽横加指责,但亦无可奈何。

资深的新民晚报,如今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我们秉承着‘深度融合,整体转型’的原则,正在打造一支专家型的全媒体记者队伍。”朱国顺介绍,2017年8月,新民晚报融媒体中心建成,“新民”客户端启用,媒体融合有了物理平台。2018年,新民晚报将从“物理融合”向全面融合转变,意识、流程和采编呈现模式都将实现更深度的融合,努力将“24小时一张报”转型为“24小时一直报”。

海拔最高的晚报

跟江苏“缘来已久” 大力发展新媒体

蔡新平(拉萨晚报社总编辑)

“拉萨晚报创立之初,身兼两个身份,一个是市委机关报,一个是都市报。”拉萨晚报社总编辑蔡新平介绍,拉萨晚报创刊于1985年7月1日,分藏、汉两种文字出版发行,从创刊初期到规模显现,拉萨晚报克服人才资源匮乏、硬件设施陈旧等主客观困难,经历了告别“铅与火”、数次改扩版、购置印刷机、开专版、设专栏、出彩报等一系列变迁。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成为国内外了解拉萨、认识西藏的一个重要窗口。直到去年7月1日,拉萨晚报社创立了党报拉萨日报,自此拉萨晚报褪去了党报光环,回归到都市报身份。

“我们跟江苏、跟南京还是很有缘分的。”蔡新平说,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和拉萨晚报社是对口支援单位,江苏先进的媒体发展理念和管理方法给了他们很多的帮助和支持,拉萨晚报的报纸栏目日益丰富了,版式活泼了,稿件质量也提高了。“拉萨晚报还拿到了第一个中国新闻奖。”

蔡新平说,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拉萨晚报会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互动发展,重受众、重内容、重时效,大力整合报社新闻资源,培养全媒体采编人才队伍,积极拓展传播方式载体。“下一步,我们会不断加大新媒体的投入建设力度,健全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深入推进新闻产品生产改革,实现全媒体发展、全方位宣传、全视角呈现。”

中国最早的晚报

诞生在香港

19世纪60年代初

中国最早的晚报是哪一张?据《中国晚报学》记载,中国最早的晚报出现于19世纪60年代初期的香港。香港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是1845年2月创刊的《德臣报》(The China Mail),该报馆于1863年创办了英文的《晚邮报和香港航运录》(Evening Mail and Hongkong Shipping List),是在中国出版的最早晚报。

最早的中文晚报是哪一家?《中国晚报学》一书记录道:孙玉声在1934年《晨报》上连载的《报海前尘录》中说:“发刊夜报,则沪报馆曾首先试行,在光绪初年,其名称即曰《夜报》。每张售钱八文,篇幅为毛边纸对开,与《申报》昔出之《民报》略同,每晚在六、七时出版,时招售报人兜售。”

年会花絮

“一份有心的礼物”

扬子名医团秋梨膏获赞

扬子名医团是扬子晚报旗下的健康类微信公众账号,致力于带给读者靠谱的健康资讯,打造线上线下健康活动,至今已聚拢了近70万粉丝。秉承着“吃出健康,养出美好”的健康生活理念,依托三甲医院强大的名医后援团,扬子名医团今年匠心诚制了润肺去燥的桂花秋梨膏,也成了参会报业大咖们的特别礼品。

秋梨膏精选秋梨、玉竹、杏仁、枇杷叶、罗汉果、蜂蜜、薄荷、甘草等多种原料,配以桂花,九味精炼,润肺化痰。承德日报社党委成员、承德日报社副总编、承德晚报总编辑李筱玉拿到秋梨膏很是惊喜:“这份礼物有心了。北方的天气比较干燥,秋梨膏正好可以润一润。”来到温润的南京,李筱玉感受到了江南的人杰地灵,“不止一次来南京咯,是个好地方!”

报到现场机器人邀你

“左手右手一个慢动作”

报到现场,机器人“i宝”吸引了众人的目光。“秋天是南京最美的季节,欢迎来到南京哦”。萌萌的机器人为年会增添了不少高科技元素。记者了解到,i宝来自南京阿凡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身高103厘米,除了中英文对话、打招呼,还会唱歌、跳舞,甚至还能和观众玩益智游戏。

木耳批发价

奶勺

防水透气膜

小方扣

浴服

吊夹